縱觀建筑歷史,木屋因其結構性能及美學價值,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,我國古代建筑更以木屋為主體,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筑體系。近年,我國由于森林管理不善,濫砍濫伐,以致材源枯竭被限制使用,幾乎不再建造木屋,從而在這方面是個盲點。中國的木屋停頓了20 年,而這正是國際上木屋發展最快的時期,從實木、原木結構到膠合木結構,再到復合木結構,直至更新型的木質材料,木屋已不是大家傳統概念上的木結構,在建筑上已經達到可以替代鋼材的程度。在歐美發達國家,已經實現了森林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,實現了科學采伐。
木屋建筑具有健康、環保、節能和美觀等多種優點,在世界許多地區成為最受歡迎的建筑形式[1]。木材是“綠色建筑”的首選建材。在一個礦物燃料日漸減少、成本日益上升的時代,木屋建筑較之其它建筑材料,有著明顯的優勢。制造木屋建筑材料的能耗低于鋼材或混凝土,后兩者都需要高溫精練和制造。木屋被稱為“會呼吸的房子”,室內空氣中含有大量的芬多精和被稱為空氣維他命的負離子。芬多精和負離子是現代“森林浴者”倍加推寵的物質,能有效殺死空氣中的細菌、遏止疾病、增強免疫力,對保持大腦清醒、提高注意力、降低血壓、安定神經等有明顯功效。木屋中的有害氣體氡的放射量極低,對人體無害;木材對能耗、空氣污染和水污染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等因素的相對影響及小。
輕型木屋在設計和生產上的特點表現為:構件模塊化、尺寸標準化、設備自動化、生產工廠化、設計軟件化、安裝快速化、造型個性化、結構多樣化和色彩人性化。